稿件來源:河北工人報
打造百年老礦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冀中股份章村礦2下3103人工干預自動化工作面建設側記
10月24日下午的章村礦調度室,人頭攢動,這是2下3103人工干預自動化工作面開采、沿空留巷技術現場會的實況,監控視屏上,是離地面600多米的深井下,一個面長90-170米、走向長度890米,煤層平均厚度1.6米的薄煤回采工作面。在集控中心,隨著操控臺的按鍵啟動,幾百臺回采設備進入順煤流啟車、割煤、推溜、成組移架,烏金滾滾而出……
章村礦是邢臺礦區開采歷史最久的礦井,長期面臨著地質條件復雜、生產效率差等種種難題。一直以來,堅持從裝備革新入手,由高檔普采升級為綜采、變炮掘為機掘、應用SAC電液控制系統……2019年,他們又打造了2下3103人工干預自動化工作面。10月份,綜采二隊人均工效為16.94噸/工,較2018年提升了58%。
“章村礦煤層厚度最低時不足1米,外加支架的厚度,人員只能蹲著或匍匐作業,一個工作面100多臺支架,100多個手把閥組,平均每班移架少則4、5次。現在的工作面,根據工作面條件設定了5個支架為一組自動推移,56個高清攝像頭,30多個LED照明燈,外加紅外感應裝置,遠程操控就能采出煤,當然,在工作面有起伏或遭遇斷層時,就需要人工輔助,這就是最適合章村礦的自動化回采方式。”扎根一線30多年的章村礦副總工程師賈國平太熟悉腳下這片“黑色”土地,對眼前的變化同樣贊嘆不已。
“說到變化,留巷作業受到的好評最多。”綜采二隊隊長李有全喜不自勝。自2008年開始應用沿空留巷無煤柱連續開采技術,緩解了生產接替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讓章村礦受益頗多。可提到留巷工作真是讓人“望而卻步”,狹小的作業空間最低僅1.1-1.2米的高度,人工臥底時職工只能先給自己挖個坑,站到坑里干活,他們憑著艱苦奮斗的章煤精神,堅持至今。
“110工法開采機械化沿空留巷技術,將預裂爆破切頂卸壓技術與創新的支護、擋矸工藝相結合,巷道頂、底移近量可減少50%-60%,充分降低了巷道變形量。”技術部部長常開志說道。與此同時,采用倒拉式永磁滾筒皮帶機和巷道修復機,可將留巷作業人員由30人/天減少到10人/天,工效可提升67%。據計算,如留巷長度為890米,成本較之前可節約225萬元。
之前,從事留巷臥底的職工小張,現在已經在學習如何操作巷道修復機。這個又稱六軸機器人的設備,可在留巷狹小的空間進行360°旋轉無死角作業,“這比之前的人工臥底不知道強多少倍!”小張感慨道。
如此日新月異的變化,并非一朝一夕。受去產能政策影響,2017年,章村礦剛剛走出連續虧損的局面,礦井發展百廢待興。年底,機電專業出身的礦長單福友就大膽提出打造自動化工作面的想法,隨之而來的質疑聲也頗多,百年老礦資金不足、條件又差、人員被動……各種阻礙接踵而來。
終于,歷時一年多的謀劃和籌備,2019年,從設計的“一圖全覆蓋”,到盛夏八月的地面模擬,再到萬米運輸的連續戰斗,章村礦挺過了陣痛期。但井下的設備調試運行才是最難的一道關口。
“為保證集控中心的畫面清晰,我們將普通四芯通訊電纜更換成1200米的光纖傳輸,確保信號準確傳輸。” 在現場會召開前的一個月里,負責設備調試的機修廠廠長韓章明倍感重任在肩。平日,下井找“癥結”,上井商討解決問題,不僅要把工作做好,更要把緊“錢袋子”,每日下班驅車半小時就能回家的他,一連半個多月未踏進家門一次。
章村礦2下3103人工干預自動化工作面開采、沿空留巷技術現場會的順利召開,所有為之奮斗的章煤人也深感不辱使命。該工作面的運行,在由以往3班減少為2班生產的同時,每班減少2名作業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了工作面作業人員。章煤人,通過“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技術,打造百年老礦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我們將繼續研究完善人工干預自動化工作面建設,并探索掘進機械化的新技術,把職工從高危、惡劣的工作環境和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最終實現自動化少人開采的目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逐漸取消部分工作面的夜班生產。”單福友信心滿滿地說。
(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