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河北日報》、河北新聞網
電子招采一年半 冀中能源節資4億元
【閱讀提示】
11月20日,第十屆全球采購論壇上,冀中能源集團的電子陽光直采平臺被評為2019全國公共采購先進電子化平臺,并與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同臺領獎。
一個傳統的煤炭企業,何以能在這樣一個舞臺上得到業界認可?
一個大型國企,是如何借助電子招采平臺,讓分布在全國十多個省區的407家下屬法人機構堵塞住漏洞的?這一做法實行近一年半來,為企業治理帶來哪些變化?
●堵漏洞
將招標采購置于陽光之下
存好手機,而后進入評標室,開始全程在電腦中對標書進行閱覽、打分……近日,一走進冀中能源集團招標采購管理(數據)中心的招標現場,評標專家關永強就感受到了明顯不同——全程不受干擾,既見不到投標企業的代表,也看不到招標單位的人員;監控設備遍布,整個評標過程,他都處于一種近乎被隔離的狀態。
作為全省首家電子招標投標示范企業,冀中能源集團以如此方式對招投標行為全面規范、強化監管。
電子招標管理的一大亮點就是將招標過程置于陽光之下,可以有效實施監督——就在專家評標時,冀中能源集團紀檢(監察)部副部長戴樹峰正通過監控視頻,緊盯著評標室內的一舉一動。而這個現場,省紀委、省國資委紀委等也可遠程實時監控。
2018年3月,省發改委確定冀中能源集團成為電子招標試點,該集團借機啟動招投標體制機制改革。然而,改革舉措卻遲遲不能落實。
2018年9月,一個標的額特別巨大的項目即將開標時,集團紀檢人員出現在現場,當著30多家投標企業的面,向項目招標負責人發出質問:“集團已經啟動了電子招投標交易平臺,你到底為啥不用?”
這一違反規定的做法,最終被要求連夜改正。“電子招采平臺的建立,雖然不能杜絕所有腐敗,但有如建設了一條高速公路,在帶來高效便捷的同時,還通過監控系統全程留痕,便于問題回溯,讓參與各方能有所忌憚,知曉敬畏。”冀中能源集團招標采購管理(數據)中心負責人蘇曉梅說,電子招投標交易平臺,已累計完成公開交易金額24億多元。
這一平臺,還通過了中國信息安全認證中心最高級別的三星級認證,并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組織的科技進步獎評選中被認定為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省內其他2家大型國企考察后,則希望能打開端口,共享平臺。
“行政辦公用品、日常消耗品,及一些設備配件的采購,形不成批量、使用地點零散,在管理上存在較大困難,還容易滋生微腐敗,我們也在全省國企中率先突破性地把它納入了平臺之中。”蘇曉梅介紹,目前已建成了電子招投標交易平臺、電子物資采購平臺和電子陽光直采平臺,形成了“三位一體、層級明確”的閉環式電子招標采購管理系統。
●增效益
上線17個月節資4億多元
5個人,17個月,能創造多少價值?
冀中能源集團招采中心給出的答案是——4.09億元。
從2018年6月電子招投標交易平臺建成,到今年10月底,該中心共完成招標采購標段14369個,節約資金4.09億元。
節約資金,就等于創造利潤。招采中心是如何做到的?
“比如,一家下屬單位使用的空氣凈化器的單價,電商平臺給出的報價分別是1899元、1929元,通過陽光直采平臺只用了1699元。”招采中心工作人員趙博,原在一家三級子公司從事物資采購,他親身感受到了變化。
日常辦公用品和耗材的采購,原來多由分散各地的三級單位在線下完成,批量小,形不成規模,但通過陽光直采平臺,規模效益凸顯,商家也愿意給出更多折扣。
除此之外,節約的4億多元資金中,更多的是在招標中通過科學設置攔標價來實現的——通過攔標價砍掉了那些價格過高的投標方。
而電子招采平臺的建設,給冀中能源帶來的遠不止資金方面的節約。
2019年初,審核年度投資計劃時,冀中能源集團董事長楊國占發現,總額54億元的支出中,有一半要用于“維簡資金”。
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資金,為什么會遠超過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和安全改造資金的投入,究竟該安排多少才合理?
按照以往慣例,審核人員往往都是憑感覺大幅度往下砍。
能不能讓這項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更精準,以便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蘇曉梅帶隊接受了這一挑戰。
今年7月,第一份數據挖掘報告遞到了集團領導層的面前,開始成為企業決策管理的新支撐。
而招標采購管理(數據)中心則再次起步,開始和財務部門謀劃“互聯網+招標采購+金融”深度融合,旨在通過共享財務數據,讓電子招采平臺在資金配置效率方面發揮規模效應,帶來更多效益。
●優管理
用數據共享推進企業治理
今年7月初,蘇曉梅帶隊去山西太原,利用電子招采平臺,完成了首次跨省份招投標工作。
冀中能源集團5家子公司山西項目的負責人,也前來觀摩和接受培訓,這是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為招采工作聚到一起……
作為大型國企,冀中能源的407家下屬法人機構分布在全國各地。組織機構如此龐大,必然給管理帶來難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內部資源流動性不足,缺乏協同共享機制。
電子平臺的建立,讓冀中能源集團摸清了“家底”。
電子物資采購平臺啟動后,一家子公司打報告,申請通過該平臺采購150臺套井下綜采設備,采購金額達到數億元——單臺套超過1000萬元的設備采購屬于特別重大標,需要集團多部門進行聯審。然而聯審中,這份采購被中止了。因為另一家子公司的倉庫中,正躺著很多可以替代的二手設備。
“過去,子公司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等,我們的改革,就是要打破這種信息壁壘。”冀中能源集團生產運行部副部長王印峰介紹,集團去產能過程中關閉了十多個礦井,閑置下來的大批設備,正在陸續被盤活利用,或者實現了保值增值。
“我們淘汰的那批廢舊電纜,上網一競拍,竟引來14家物資回收企業,因為競價不停,拍賣延長了20分鐘,價格也從1.36萬元一路漲到了2.3萬多元,總收入增加50多萬元。”子公司張礦集團廢舊物資“網絡第一拍”的經歷,讓該公司企劃部副部長張琦久久難忘。
打破壁壘,互通有無,正在更深層次上改變著冀中能源集團的內部管理和企業發展。
“最初只覺得,招投標工作漏洞多,國有資產可能受損失,但隨著電子平臺的逐漸完善,帶來的效果遠不止這些。”楊國占表示,當前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對企業降本增效提出愈發嚴苛的要求,招標采購作為企業經營活動的重要環節,下一步不僅要降本增效,更要著眼整個供應鏈中的信息流、數據流、數字化與創新管理,來創造更大價值。(記者董立龍 通訊員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