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探北留井
——冀中股份邢臺礦解放45萬噸煤炭資源紀實
“張總,找到了找到了,終于找到了!我們把北留4#水井找到了。確切位置距歷史圖紙標注偏南3.417米,井口坐標系4095……”當聽到地測科技術人員興奮的聲音從電話中傳來,邢臺礦總工程師張書國緊握話筒的手也不禁激動地顫抖起來。他的眼角似乎濕潤了,半年來帶領地測科技術人員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探查北留井口的場景,一幅幅、一幀幀像過電影一樣,在他腦海中疾速地閃回……
早在2019年初,為推動礦井可持續發展,邢臺礦領導班子就積極組織技術部門多方謀劃,試圖縮減西風井的保護煤柱,以增加原煤產量。但在技術論證上明確了縮減西風井保護煤柱不可行之后,他們便把目光盯在了距此不遠的北留4#井標注點。北留4#井,是邢臺礦附近西北留村于1981年自建用于農業生產的灌溉井。該井深600米,終孔至奧灰地層, 構造上屬承壓水通道。為了確保安全,邢臺礦當初留設了保護煤柱,壓覆了45萬噸的可采儲量。若想實現安全開采,必須先對北留4#井進行封堵和綜合治理,拔掉這顆“眼中釘”。可是,從1981年至今已過去近40年,對于尋找到僅僅是存在于圖紙上的一個小小井口,“按圖索驥”又談何容易呢?
一探:能負重 有擔當
和張書國同樣心情迫切的,還有邢臺礦礦長王荃和礦黨委書記趙有理,面對礦井接替緊張的實際,最大限度地解放資源是開源節流的重中之重。為此,他們經常是一有空就研究圖紙。在他們的記憶里,在之前的一次野外踏勘時,邢臺礦井田西南部區域對應圖紙的位置,地表并沒有發現存在什么水井。覺得此處有文章可做的他們,立即前往北留4#井標注點進行實地勘察。
當目視查勘當地沒有任何疑似水井的跡象后,他們又頗費周折的找到了西北留村早已退休多年的老支書,詢問北留4#井的情況。“那口井很早就抽不出水來了,沒法澆地,后來也就沒人管了,成了廢井。”80多歲的老支書慢慢地回憶說,“井口那地方連個記號都沒有,現在想找到那口井可就難嘍……”
當證實北留4#井廢棄的確切消息后,王荃、趙有理、張書國等人十分激動。他們知道,只要能成功搜尋到北留4#水井的地面位置,再對其周邊進行綜合治理,就能解放45萬噸優質原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礦井資源緊張的局面,就能創造直接經濟效益9000萬元。
“把有關北留4#井所有的資料都找出來,還有當時的建井圖紙、基建報表,越詳細越好。”礦領導一班人組織專題會議,召集地測、基建等相關科室立即開始翻找相關資料。原始的圖紙、記錄鋪了滿滿一桌子,從中他們仿佛看到,那被歷史的塵埃掩蓋了近半個世紀的井口,正在剝開層層迷霧,向著苦苦尋覓她的有心人緩緩招手,而在她身后,是邢臺礦幾千名職工熱切注視的眼睛。
再探:詳勘察 勤籌備
回想起半年前的那次探尋失敗,張書國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那是在得知廢井確鑿信息后的第三天,地測科技術人員帶著挖掘機到達了井田區域,按照原始資料分析出來的坐標,開始了對北留4#井的挖掘。但由于準備時間倉促、原始資料不全、定位精度不高,且當時又時值盛夏,因農地耕種的特殊需要,探井工作不得已被迫中斷和停滯了下來。
工作雖然停頓了,但找到北留4#井的念頭,卻始終在礦領導一班人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礦長王荃多方輾轉聯系上當時參與建井的3位鉆井隊員,求證井口周邊參照物以確定井孔位置;黨委書記趙有理托人陸續找到40年來承包過該地塊的4位所屬人,向他們一一詢問井口地形地貌的變化;總工張書國一有時間就扎進泛黃的原始資料里,對著建井資料和圖紙認真思索,記錄寫滿了整個筆記本。
在礦領導的影響帶動下,地測科的技術人員也都展現出強烈的攻關熱情。通過半年多來的認真準備,他們精通了“金屬管線探測”和“授面電磁探測”技術,熟練地掌握了“物探法”和“磁法探測”。地測科副科長趙曉江為了方便實地探查,就連周末帶孩子外出游玩的地點,都選擇在了北留4#井附近……他們堅持從網上查找各種資料、學習各類探測手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找到北留4#井,增加礦井服務年限,為全礦職工謀求更多利益。
三探:不拋棄 不放棄
2020年初,股份公司開展了聲勢熱烈的“增節降”活動,邢臺礦經過周密部署、詳細安排,決定再探北留井。
3月18日,人勤春早、草長鶯飛,張書國帶領地測科練就各項“絕技”的技術人員,再次開啟了“尋井模式”。
“張總,預測地點上方正好是高壓輸電線,對金屬探測器的干擾太大了,脈沖信號根本上不來。”作業人員一邊操作探測器一邊焦急地匯報。
“根據定位的坐標,還有地面散落的當年鉆井時遺留的鉆桿取芯巖石,基本可以確定就在坐標點周邊30平方米范圍內。只是受制于當年的技術條件,坐標定位不精確。”張書國一邊給大家鼓勁打氣,一邊運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對大家進行指導,“大伙兒對比一下泥土的性狀,打井時會使用到大量的泥漿,泥漿土與普通土在顏色和密度上都有不同,找到泥漿土就可以確定大體位置。”
經過一星期不間斷的尋找、討論、研判,他們終于確認了一個相對準確的坐標,即將迎來正式的挖掘作業。3月25日,挖掘機按照預定地點開始挖掘,可僅僅才挖開一個邊線2*3米、深2米的探坑,聞訊趕來的土地承包人突然變卦,要求必須先行賠付因挖掘造成的油菜花損失,否則不許開挖。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技術人員自掏腰包,主動墊付了2000元錢。經此一節外生枝,天色漸黑,只能第二天再繼續挖尋。
老天似乎總愛考驗人們的決心和忍耐力的極限。3月26日,突如其來的降溫和降雨給挖掘工作再次增加了極大的困難。雨水隨著大風拍打在工作人員的臉上身上,但他們不畏寒冷,堅持繼續作業。
當探坑挖深到5.2米時,已經達到了挖機的最大挖深極限,可還是一無所獲。幾個人呆呆的站在雨里,渾然不顧全身都已經濕透。“一定是井沿深度比我們預計得還要深,明天我們更換大型挖掘機再來。”張書國鼓勵大家相信自己,不要放棄。
四探:有志者 事竟成
3月27日,一夜風雨過后的北留井田,迎來了溫暖的陽光。一夜無眠的邢臺礦地測科技術人員,隨著挖掘機早早的來到了探坑現場。在連夜認真分析了前一天挖尋情況后,他們給出了更為精準的挖尋方向。
5.3米、5.4米、5.7米、6米……當挖掘機鏟斗挖深至6.1米時,突然受到了極大阻力,發出“呲呲呲”的刺耳摩擦聲。大家倏得一下子圍到坑邊,他們壓抑著心里的激動,指揮著司機小心翼翼的清理浮土。幾人嫌挖斗太大不方便,便帶著鐵鍬和鎬頭下到坑底手動清理……
“找到啦!找到啦!”當黑黝黝的井管終于裸露在眾人面前時,所有人都歡呼了起來。挖掘機司機師傅也被他們的興奮之情所感染,高興地說:“你們這樣拼命,找不到才奇怪了。”至此,經過半年前的第一次探挖、3月18日起歷時一周的再次探尋鎖定、3月25日26日地測科技術人員克服困難、堅定信念的不懈堅持,直至3月27日更換大型挖掘機后的第四次作業,四探北留4#水井工作,大功告成。
人們常用“掘地三尺”,來形容工作的認真細致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和魄力。邢臺礦四次探挖行動背后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又怎是區區一個數字所能夠體現和表達的呢?
北留4#井“重見天日”后,邢臺礦加緊了對井口及地面周邊的綜合治理。我們完全可以預見到在不久的將來,靜靜躺在4#井下的45萬噸優質原煤將被轟鳴的采煤機喚醒,發揮出它們應有的作用和價值。而邢臺礦領導班子和地測科技術人員“四探北留井”的頑強實踐,也成為了“邢煤精神”的生動詮釋和真實寫照,他必將鼓勵邢煤人以更加昂揚的干事創業熱情,在助推企業科學發展和“增節降”管理提升活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冀中股份邢臺礦 許保鑫、陳亞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