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河北日報》
近日,《河北日報》對冀中能源集團轉型升級、改革創新工作進行了重點報道。
創新“賦能”未來 (二):
冀中能源以技術創新為煤炭產業裝備“智慧大腦”
“主動謀變”
產品創新讓非煤業務實現“完美轉身”
5月15日,冀中裝備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車工班組長王景峰正在車床上加工零部件。他神情專注,動作嫻熟,一個零部件在他的手中慢慢成型。
17年來,王景峰加工出了無數個或簡單或復雜的零部件。一根頭發絲的直徑是0.09毫米左右,車工的加工精度達到這個標準就堪稱優秀。而王景峰給自己定下的標準是0.03毫米,也就是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但熟悉王景峰的人知道,他獲得一個又一個榮譽稱號,不僅靠他精湛的技藝,更得益于企業良好的創新氛圍。
企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離不開車間一線工人,王景峰在創新的路上一直探索著。2011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王景峰創新工作室創立。截至目前,工作室完成創新成果200余項,為企業創造效益達千萬元。
“人人是創新主體,崗崗是創新平臺”的理念在冀中能源集團日益深入人心,崗位創新在許多單位已蔚然成風。通過有效集成大眾創新資源和員工智慧,積極打造“共創空間”和“創客文化”,職工擁有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成果越來越多,很多職工的科技創新成果還申請獲得了國家專利。
創新,讓王景峰與石煤機主動謀變、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同頻共振。
5月15日,河北石家莊市裝備制造產業園,石煤機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切割、焊接、組裝,“歇人不歇機器”,一派繁忙。石煤機公司黨委書記尹同舟說,復工復產以來,石煤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產進度滿足不了訂單需求。
然而,5年前,這個曾是原煤炭部直屬的全國8家重點煤礦機械企業之一的老牌國企,還面臨著生存考驗。尹同舟說,原來石煤機主要是生產煤礦裝備,煤炭行業景氣的時候,產品不愁銷路,日子還過得去。2015年,煤炭行業“黃金十年”過去之后,煤炭產能嚴重過剩,很多企業縮減了采購計劃,原本紅火的煤機市場突然嚴重萎縮。
融入血液的創新意識,讓石煤機在環保領域找到機遇。他們發現國家治理污染的力度越來越大,各地對環衛車輛的需求旺盛。依靠現有機械裝備研發優勢和車輛改裝資質,石煤機開始轉型生產環保用車。因為產品適銷對路,一下子便打開了市場,如今,在石家莊、保定、唐山等省內各大城市,都能看到“石煤”牌洗掃車、吸塵車、灑水車。
系列環衛車產品已然成為石煤機占領市場的經濟增量主力。看似“貌不驚人”的環衛車竟然撬動了一個億元級新市場,成為冀中能源裝備集團石煤機公司重新煥發生機的“靈丹妙藥”。
不久前,最新研制的四季多功能掃路車、單發洗掃車在石家莊批量中標。此次批量中標的環衛車產品均為石煤機公司近兩年推向市場的新產品。其中,四季多功能掃路車于2019年11月問世,集洗掃、吸塵、低壓灑水功能于一身,可一車多用、降低用戶購車成本,同時不受時令限制,一年四季皆可使用。
“目前我們的非煤產品貢獻的產值已經超過了煤機。”尹同舟說,如今,石煤機公司環衛車產品經過幾年的研發,已經擁有清掃、清洗、垃圾收運三個系列45個車型,覆蓋河北省各個地市,并進入到河北省外的10余個省份,市場占有率居河北省首位。尤其是最近兩年,銷量和營業收入均實現翻番式增長。
“發現藍海”
思路創新從賣產品變“賣服務”
“我們的水害風險預警與防控系統已在冀、蒙、皖、晉16個礦、30個工作面推廣應用,2019年相關服務收入超過1200萬元。”冀中能源旗下河北煤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玉寶,幾年前并沒有想到,一項礦井水害微震監測預警技術,以及由此建立的水害風險預警與防控系統,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
河北煤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是河北煤炭科學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是冀中能源集團直屬的煤炭綜合研發機構。多年來,河北煤科院在煤礦防治水、充填采煤、礦井輔助運輸技術與設備研發等領域大力開展科技攻關。
李玉寶介紹,“河北省煤礦水害風險預警及防控系統”,是一個集多礦井水害監測數據采集、管理、預警于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煤礦采、掘活動,打破原巖應力平衡,造成巖石破裂、構造活化,高壓地下水運動產生裂隙沖擴、破巖,均會形成微震事件、發出微弱地震波。通過高靈敏度微震檢波器,可以采集這些信號并進行時空定位處理。
2014年以來,河北煤科院首次將微震技術用于礦井突水預警。從分析微震事件的時空聚集及變化規律、確定巖石破裂發育的時空軌跡入手,對導水通道形成過程及突水風險進行研判,并形成一套監測預警技術。
作為國家煤監局“高危行業(煤礦)企業風險預警與防控系統試點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全省煤礦水害嚴重、防治水任務艱巨的嚴峻現實,2017年11月,河北煤監局投資1200萬元,依托河北煤科院微震平臺,啟動“河北省煤礦水害風險預警及防控系統”建設工作。2018年12月,省內冀中能源、開灤集團19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極復雜和大采深礦井的排水量、水位/水溫、微震、泵房視頻等4類信息全部接入系統,實現全省聯網,通過驗收。
李玉寶介紹,這套系統由數據采集、數據平臺、水害預警等幾部分構成。在礦端部署數據傳輸服務器(DTS),內置數據傳輸管理軟件,通過新建、改造、集成,實現了泵房排水量、水位/水溫、微震及泵房視頻4類信息采集,并通過互聯網實時、連續地傳輸至系統。
系統根據水量監測、水文觀測孔水位/水溫監測、微震監測等三類數據變化,自動啟動預警判別系統,實現煤礦水害事故的智能預警。預警信息一旦出現,系統會以聲音、圖像方式報警,并以手機推送方式發給目標人群,方便各級領導在第一時間了解水害風險情況、多方聯動、快速反應,將風險及損失降到最低。
河北煤科院創新思路,研發、形成以微震數據處理、分析為核心的“1+N”工作模式,建成以河北煤科院為數據中心、連接30—40個礦井的微震監測網絡。每個礦井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采集單元,微震數據通過井下環網、地面互聯網,實時、連續地傳輸到微震數據中心,由專業團隊進行分析解釋。每天通過微信發布監測日報,對是否存在突水風險進行預警。
1月,河北煤科院承建淮河能源“煤業分公司煤礦水害風險預警及防控系統”,這也是國內第二套煤礦水害預警與防控平臺。目前在已完成方案設計、軟件開發,進入數據采集、系統融合、后臺調試的基礎上,在4月份已經通過淮河能源的驗收。從賣產品到賣服務,思路創新讓冀中能源發掘了另一片藍海。
不僅僅是這套水害預警系統,2019年,冀中能源全年投入研發經費8.9億元,先后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3項,授權專利50項,主持、參與編制各類技術標準19項,創新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協同創新邁出實質步伐,自主研發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輸出取得較好成效。
“新一輪科技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傳統產業為主導的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創新。我們把創新發展擺在突出位置,目的就是開辟新路徑,培育新動能,形成新的增長極,實現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轉變,這也是大型國有企業的使命所系。”楊國占說,當前,我省正在搶抓“三件大事”等重大戰略機遇,大力推進系列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萬企轉型”行動、生物制藥高質量發展等專項方案,與集團現有產業轉型升級、新產業新業態培育高度契合,為我們下一步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楊國占表示,今年,冀中能源將加大研發投入,力爭在新興產業培育和安全生產、節能環保、制藥、裝備等領域打造一批有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的技術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