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中國煤炭報》2020年7月9日二版頭條
40年后,壓覆的45萬噸優質煤可以采了
——冀中能源集團邢臺礦探尋北留4號井紀實
“找到了,北留4號水井找到了……”地測人員興奮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冀中能源集團邢臺礦總工程師張書國緊握話筒的手也跟著一起顫抖。
張書國的眼圈有些泛紅,半年來探查北留井口的各種艱辛,像電影畫面一樣在腦海里快速閃過。
56歲的張書國隨邢臺礦一起成長,從小到大、由弱漸強。如今,礦井可采儲量僅存300多萬噸,資源接續迫在眉睫。為了延續礦井壽命,他們把目光瞄向了不遠處的北留4號井。
“4號井是西北留村1981年自建井,用于農業灌溉。”翻開圖紙,張書國緩緩地說。井深600米,屬承壓水通道構造。當年,為了確保水井的安全,礦上留設了保護煤柱,壓覆了45萬噸的可采儲量。
40年過去了,對于僅存于圖紙上的小小井口,“按圖索驥”著實不易。
多方輾轉尋找知情人
和張書國心情同樣迫切的,還有邢臺礦2萬多名職工家屬。
張書國忘不了,之前的野外踏勘,圖紙對應的井田西南部區域并未發現水井。他感到,職工家屬漸暗的眼神像針刺一樣。
經過多方尋訪,張書國找到了西北留村退休多年的老支書,試圖從他那里打探到北留4號井的確切消息。
“那口井早抽不出水了,沒法澆地,后來也就沒人管了,成了廢井。”80多歲的老支書點上一支煙,嘆了口氣,“連個標記都沒有,可不容易找啊……”
證實北留4號井被廢棄,張書國帶領技術人員再次前往水井標注點實地勘察。
他們明白,只要搜尋到北留4號井的地面位置,再對其周邊進行綜合治理,這45萬噸優質原煤就能穩穩到手,礦井資源緊張的局面也就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把北留4號井資料全找出來,越詳細越好。”張書國召集地測、基建等技術人員翻找相關資料。原始圖紙、資料鋪滿了桌子,甚至還有當年的建井圖紙、基建報表。
其他班子成員也沒閑著。礦長王荃費盡周折,輾轉聯系到當時參與建井的3位鉆井隊員,求證井口周邊參照物。邢臺礦黨委書記趙有理不放過一絲微小線索,陸續找到40年來承包該地塊的4位土地所屬人,詢問井口地形地貌的變化。張書國一有時間就扎進成堆泛黃的原始資料中,記錄、測算寫滿了整個本子。
礦地測科的技術人員展現出強烈的攻關熱情。通過半年多的學習研究,他們各個精通金屬管線探測、授面電磁探測技術,熟練掌握物探法、磁法探測等地測方法。
為了摸清地形地貌,地測科技術員趙曉江即便周末帶孩子游玩,也把地點選擇在北留4號井附近。他的愛人忍不住向張書國抱怨:“你給曉江派的啥活兒?別人都逛公園,他咋光領孩子往荒郊野地里跑?”
水井定位下足繡花功
按照原始資料分析出的坐標,技術人員和挖掘機械一同到達了井田區域,對北留4號井實施挖掘作業。
“準備時間不足,原始資料不全,定位精度不高,第一次的探井工作開始沒多久就被迫中斷了。”趙曉江回憶。3月18日,練就了一身“絕技”的技術人員,又一次開啟“尋井模式”。
“張總,預測地點上方是高壓輸電線,對金屬探測器的干擾太大了,脈沖信號根本找不到。”趙曉江一邊操作探測器一邊焦急地向張書國報告情況。
張書國又是打氣又是指導。“根據定位坐標,還有地面散落、當年鉆井時遺留的鉆桿取芯巖石,基本可以確定就在坐標點周邊30平方米范圍內,大家穩住神兒。”他判斷,受當年技術條件限制,坐標定位存有偏差。
因為打井時會伴隨大量的泥漿,張書國指導技術人員對比泥土的性狀,“泥漿土與普通土在顏色和密度上會有不同,找到泥漿土便可以確定大體位置。”
在不斷的尋找、討論和研判中,一星期又過去了,技術人員反復確認著坐標。
3月25日,挖掘機到達預定作業地點,聞訊趕來的土地承包人要求先行賠付因作業造成的油菜損失,等技術人員籌足資金后天色已晚。
翌日再戰,突如其來的降溫降雨給挖掘工作增加了難度。當探坑作業至5.2米時,已達到了挖機挖深極限,仍然一無所獲。 “井沿深度比預計得還要深,明天更換大型挖掘機械。”趙曉江說。
3月27日,風雨后的北留井田,迎來了溫暖的陽光。一夜無眠的技術人員,早早來到了探坑現場。
5.3米、5.4米、5.7米、6米……當挖掘機挖深至6.1米時,突然遇到了阻力,鏟斗發出“呲呲”的金屬摩擦聲。大家迅速向坑邊圍攏,指揮司機小心清理浮土。有幾個技術人員嫌挖斗太大不方便,干脆拿上鐵鍬和鎬頭跳下坑底手動清理
“找到啦,找到啦!”黑黝黝的北留4號水井井管終于重現天日,顯露在眾人面前,歡呼聲此起彼伏。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緊張有序的地面鉆探作業。”張書國如釋重負。他說,解放壓覆的煤炭資源,至少可以延長5年礦井服務年限,帶來9000萬元的經濟效益。
(本報記者 王 海 通訊員 許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