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中國煤炭報》2020年10月1日7版頭條
冀中能源張礦集團改善礦工居住環境
幸福的日子像花兒一樣
早晚準時到張家口市下花園區洋河濕地公園打卡健身,成為冀中能源張礦集團退休職工趙常義和老伴李春花近年來每日的“必修課”。
“ 之前煤塵遮天蔽日,交通閉塞通行不暢,現在環境美了、路暢通了,心情自然舒暢。”重新搬回生活了大半輩子的下花園區,趙常義覺得自己很明智。僅用了三年多時間,張礦集團和地方政府就聯手為職工群眾打造出了山清水秀、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周邊環境從黑色到彩色
“我們家三代礦工,對煤礦感情深厚。”習慣了煤礦生活的趙常義曾經選擇“逃離”,“ 這兒雖然叫花園煤礦,可以前沒有一點花園的樣子,到處黑乎乎亂糟糟,煤塵飛揚,垃圾遍地。”
趙常義搬到張家口市區的親戚家住了一段時間,雖然吃得好、住得好,空氣質量優良,可他感到渾身不自在。
2015 年7 月31 日,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 年冬奧會舉辦權。張礦集團搶抓機遇,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礦區環境的治理力度,先后實施了道路提質工程、綠色礦區工程、美化亮化工程等一系列工程。
趙常義居住的下花園煤礦家屬院也被列入整治范圍。趙常義的眉宇漸漸舒展,他說,各項工程開工后,短短月余,共拆除道路兩側、居民區20 余處違法建筑,主干路實施了硬化拓寬,安裝了500 余米暖氣管道、400余盞太陽能路燈,大面積補綠增綠,礦區街容街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一步,下花園洋河流域將建成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公園,生態修復工作已經拓展到礦區家屬院附近,真是退休養老的好地方。”趙常義說。
從土坯房到新樓房
“早些年,礦工的住房條件很差,大多是自建的土坯房。”趁著休息日,搬入棚戶區改造項目河西小區新居的曹建明拉上兒子抓緊安裝吊燈。
曹建明一家四口曾在30 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中居住了34 年。談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夏天漏雨、冬天跑風的棚戶區,他仍然心有余悸。
安裝完吊燈,曹建民介紹起他的新家。“兩室一廳80 平方米,有獨立衛生間,天然氣入戶,集中供暖,再也不用燒煤爐子了。”他說,小區地理位置優越,周邊有醫院、學校、商場,方便得很。
據張礦集團辰祥物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下花園區的大力支持下,張礦集團相繼完成了沉陷區、棚戶區治理改造。其中,盛源小區新建19 棟樓房,安置1280 戶居民,河西小區新建32 棟樓房,安置1938 戶居民,超萬名礦工和家屬受益,礦工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從滿足溫飽到精神升華
見到王占鳳時,她正和家人、朋友共進晚餐。熱騰騰的餃子、酥脆的餡餅以及色香味俱全的各式菜肴擺滿餐桌。王占鳳說,以前工資低,舍不得吃穿,常常“數著米下鍋”,個把月見不著葷腥,“ 就算有肉也緊著家里井下工人吃,到了冬季家家大缸里腌著酸菜、芥菜,哪像現在天天都跟過年似的”。
據了解,在提升礦區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張礦集團注重挖掘本地區的文化資源,豐富礦區人民精神需求,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
剛端起酒杯,王占鳳接到“閨蜜”打來的電話,催促她到社區廣場練習蔚州梆子。
“以前,煤礦娛樂節目少得可憐,逢年過節才能看上一場露天電影,現在不僅可以隨時在家里看電視、玩電腦,小區還有這么大的廣場,我們可以扭扭秧歌唱唱戲。”扒拉兩口飯,王占鳳快步來到位于社區中心的靜心文化廣場,那里聚集了眾多票友。
板胡、三弦相繼響起。這晚,王占鳳和票友一同排練折子戲《花亭會》《血襟淚》。
“隨著票友的增加,我們能夠排演的劇目也在增多。”家鄉戲得到大家的認同,作為蔚縣人的王占鳳很自豪。
(閆麗強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