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中國煤炭報
讓技術為企業發展“賦能”
——記冀中能源股份東龐礦技術科科長李冬紅
在東龐礦,有這樣一個人,他年齡不大,卻被稱為“技術大咖”:他帶領團隊,負責礦井整體規劃和技術管理工作,他帶頭鉆研前沿技術并開發出適合東龐礦的具體方案,他還相繼主持起草、修訂一系列技術管理辦法,為企業安全生產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他就是東龐礦技術科科長李冬紅。
(李冬紅(右三)跟技術人員探討工作面布置)
源頭設計促提質增效
東龐礦技術科,負責礦井規劃、采掘技術管理、礦壓管理,礦井的每一條巷道、每一個工作面都是出自這里,因此他們也被比作是礦山的“設計師”。
作為科室帶頭人,李冬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設計上的節約就是最大的節約,我們一定要在設計源頭上下功夫,好讓一線區隊的兄弟們好出煤、出好煤。”
因此,在每個工作面設計之初,他都會根據地測部門反饋的煤層賦存信息,反復研判,避開斷層落差大的地帶,既能夠保證優質資源全部開采,又可以避免回采過程中因過斷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21110工作面圈定過程中,他時刻關注著掘進中地質條件變化情況。今年6月份,在掘進期間通過打鉆得知,在前方靠近切眼部分出現斷層,李冬紅立刻帶領科室人員下井查看探煤情況,并根據現場情況連夜修改工作面設計,通過調整工作面切眼設計方案,精準避開斷層,確保了工作面的正常掘進圈定,也為后期工作面順利回采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計的優化不僅為后期工作奠定基礎,同時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今年4月份,在2913工作面回采過程中,在充分掌握地質條件的前提下,經過精準的計算和設計,他帶領科室成員制定出一套通過實施補軌道巷增加邊角煤回收的方案,力求將工作面與斷層之間邊角煤“吃干榨盡”。僅這一項,就可增加工作面邊角煤炭回收約1.48萬噸,可為礦井增加收入180余萬元,真正實現了煤炭資源“顆粒歸倉”。
技術服務保穩產高產
李冬紅不僅在源頭上為生產做好設計,在生產中更是以身作則帶領科室為一線生產做好服務。21215綜采工作面是東龐礦今年的主力工作面,工作面傾角大、斷層多、夾矸厚、兩巷壓力大、瓦斯管理難等一系列困難交織疊加,被職工稱為‘最難啃的硬骨頭’。在工作面回采過程中,李冬紅結合地測部門給出的地質信息,提前為區隊制定出過斷層的方案措施。針對煤壁松軟片幫、頂板破碎的問題,他多次到現場跟班,指導區隊在割煤后及時帶壓移架支護頂板,同時根據現場實際研究確定注漿方案。
“我原來在一線區隊當過副區長、書記,知道一線的兄弟們在井下頭面上干活不容易,所以現在我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把不穩定的因素提前解決掉,消滅在無形之中,保證安全生產平穩運行。”
然而,工作面現場的情況復雜多變。4月10日,21215工作面片幫嚴重,嚴重影響著工作面回采。李冬紅立刻到21215工作面查看情況,他現場調整注漿和支護措施,并指導綜采一隊職工一次支護到位。經過他和區隊職工的共同努力,工作面終于在第二天恢復出煤,隨后他又在現場連續跟班2天,確保工作面現場生產環境穩定,為東龐礦原煤產量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區隊在生產中無論遇到什么難題,李科長都是沖在最前面,用最快的速度去看現場、定措施、保生產,他用實際行動感染著我們,做好安全生產最堅強的后盾。”技術科主管馬建偉告訴筆者。
項目攻關為安全護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李冬紅始終相信并踐行著這一理念。面對日益復雜的礦井生產條件,他堅持把技術和創新作為保障礦井發展的“利器”。
東龐礦目前主要生產區域都在礦井深部的11、12采區,埋深大,地壓大,巷道變形嚴重,對此,李冬紅帶領科室成員,系統研究了深部巷道圍巖綜合控制技術。目前,11、12采區部分巷道采用新技術進行了整修,巷道變形減小了,“運輸動脈”暢通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李冬紅還帶頭學習并成功開發出了適合東龐礦的水力壓裂技術參數及工藝,提升了礦井頂板管理水平,對回采臨近巷道起到了保護作用。在他的推廣、優化和指導下,東龐礦擁有了專業水力壓裂施工隊伍和全套施工設備,完全掌握了水力壓裂施工技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而這兩項技術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而他本人也獲得全國煤炭工業生產一線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冀中能源集團科技創新先進個人、杰出青年等諸多榮譽稱號。
采訪最后,李冬紅告訴筆者:“在礦山,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工作,看著自己設計的方案、研究的成果一次次應用到生產中并帶來效益,心里還是挺有成就感的。今后,我將繼續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使命,實干擔當,為企業做大做強貢獻技術力量。”
(高明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