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中國煤炭報》2022年4月23日3版
冀中能源集團:變“一面一治理”為“區域治理”
在冀中能源集團防治水工程技術中心,由40臺工業計算機組成,內存80T、可接入40個至50個礦井(工作面)的跨省份微震監測中心,一條網線將冀、晉、皖等6省份、40多個大水礦井緊密相連。
這些礦井共享一臺主服務器,監測數據通過物聯網實時、連續傳輸至監測中心,專業人員即時分析處理微震數據。“共享、高效、實時、即時反饋”的閉環監控系統高效運轉,科技手段時刻護佑礦井安瀾。
完善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
在冀中能源集團所屬礦井中,水文地質類型復雜的礦井有10個、極復雜礦井7個,主要集中于邯(鄲)邢(臺)礦區。“該礦區屬典型的華北型煤田大水礦區,受奧灰巖溶水害威脅嚴重。”冀中能源集團副總工程師蔣勤明研究煤礦水患近40年,同時兼任集團防治水工程技術中心總工程師。
據蔣勤明介紹,邯邢礦區有8個礦井采深超800米、4個超1000米。“大部分礦井已轉入深部和下組煤開采,大采深、高承壓水使工作面底板破壞深度加大,中淺部開采時傳統的防治水技術和措施無法保證開采安全。”蔣勤明說。
隨著開采規模、開采強度增大,礦井水探查、治理的難度更高了。2000年以來,邯邢礦區共發生4起隱伏陷落柱突水事故,8起小斷層組或裂隙發育帶造成的底板出水,多起突水事故甚至引發礦井停產。
2017年6月,冀中能源集團整合內部防治水人才、技術、裝備優質資源,組建了防治水工程技術中心,孵化防治水技術品牌。
各子公司、礦健全以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以總工程師為技術負責人的防治水技術管理體系,設置專職防治水機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單位還設有專職地測副總工程師。
“我們實行礦井防治水首席專家制度,梧桐莊礦等大水礦井設置了專職防治水副礦長。”峰峰集團總工程師郝永軍說。
推廣底板水害地面區域治理技術
鍛長板、補短板,冀中能源集團有效破解礦井水害防治各類“卡脖子”難題,在地面區域治理關鍵技術及綜合配套研究方面取得可喜進展,成果已推廣至該集團15個礦井。
冀中能源集團提出“超前主動、區域治理、全面改造、帶壓開采的”礦井防治水指導對策,變以往“一面一治理”為超前主動的“區域治理”。通過創新治理模式、設計參數、鉆進工藝以及注漿材料,提高工程效率、加強治理管控,滿足了大采深礦井、高承壓下組煤安全開采的需要。
“此技術以‘地面定向分支鉆孔群’技術為主,輔以‘徑向射流造孔技術’補注盲區的方法,對底板奧灰含水層實施注漿,阻斷了奧灰水垂向補給通道。”談及改造淺部奧灰含水層為隔水層,冀中股份公司地測部部長王璽瑞滔滔不絕,“增加隔水層厚度,礦井水害威脅會大幅降低。”
“去年,峰峰集團對6個礦井實施地面區域治理,共解放煤量1889.6萬噸,安全采煤408.5萬噸。其中,5個工作面已結束回采。”郝永軍表示。
據統計,峰峰集團通過采用地面區域治理技術封堵井下永久出水點,累計減水1245m3/h,年節約排水費用2150萬元;超前探測出5個含水陷落柱,有效避免了礦井底板突水事故隱患。
建成國內首家省級煤礦水害風險預警與防控系統
“利用高精度微震監測系統,感知導水通道形成過程中的巖石破裂,精細定位處理解釋,以對導水通道形成過程實施監測。”這是蔣勤明對礦井水害微震監測預警技術的定義。
蔣勤明將技術特點歸納為“實時、連續、全空間動態監測、主動擾動探測”。“微震監測具備礦井突水監控及預警、突水區域及水源判別、斷層構造活化監控、注漿描述與注漿效果評價、礦壓及頂底板破壞監控、水文地質勘查等功能。”在蔣勤明看來,投用后將為預防煤礦突水事故及突水快速治理、注漿工程效果評價、水資源保護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2018年,由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河北局主導,冀中能源集團建成了國內首家以微震監控預警為核心技術的省級煤礦水害風險預警與防控系統,實現了水害預警智能化、數據展現直觀化的“一張圖”目標。
2020年4月,國內首家企業版水害預警系統——“淮河能源煤業分公司煤礦水害風險預警及防控系統”誕生。
2016年以來,通過實施綜合防治水技術,邯邢礦區未發生因水害導致的較大及以上死亡事故,年釋放受水威脅的煤炭資源1500萬噸。2021年,以“礦井水害微震監測預警”為代表的冀中能源集團防治水技術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實現整體創收5000萬元。(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