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中國煤炭報》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葛泉礦掘一隊
每進尺100米,節約材料消耗2萬余元
冀中能源股份公司葛泉礦掘一隊成立于1989年9月,現有職工123人,平均年齡33歲,平均每年掘進進尺3000米以上,是葛泉礦掘進隊伍的生力軍。
近兩年來,掘一隊牢固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意識,從優化成本管理、優化掘進工藝、優化機電設備三方面入手,全力拓展降本增效空間,努力降低生產成本。
優化成本管理 從規章制度控成本
“由于迎頭作業人員交叉作業、迎頭無存放藥卷的地方,在人員隨意走動期間,很容易人為踩壞藥卷。此外,設備運轉期間藥卷容易掉落并隨煤矸同時被運走,從而造成材料浪費現象。”
“在掘進期間,后路存放的各類卡子、各類鉆桿、各類螺絲在當班使用完畢后,剩余的配件隨意丟棄,造成材料成本浪費現象。”
……
一個又一個井下材料使用問題在區隊的周例會上被“曝”出來。
“長此以往,必定造成井下材料的大量浪費。”隊長張懷印深有感觸地說。為解決這個問題,張懷印帶頭成立了材料成本管控領導小組,制定了材料成本管理制度,并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原則,構建了區隊、班組、崗位(個人)為框架的三級過程管控體系。
“這個月,蔣興朝班進尺5米,材料消耗定額費用5732.1元,宋利坡班、秦志剛班、秦旭亮班均進尺15米,材料消耗定額費用為17196.3元。希望各班組嚴格執行崗位考核管理制度,認真做好材料成本消耗臺賬,爭取在本月的節支降耗上拔得‘頭籌’,贏得獎勵。”掘一隊負責經營管理的副隊長王飛在區隊例會上鼓勵著班長們。
根據每個月葛泉礦下達的各項任務指標,掘一隊堅持在每周碰頭會上,將本月生產任務與本月錨網料消耗成本及油耗消耗成本分解到區隊所有班組內,并嚴格執行班組考核制度,做到公平公正、有獎有罰。
“下井后,我們會按本班進幾排運幾排到材料員那里領取錨網料,如遇特殊情況,當班用不完的物料,及時退回料場或在迎頭后路四寶工具臺上,并將物料分類碼放整齊。如果我們班的月物料消耗比原計劃定額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獎勵。但如果出現了藏料、亂扔等不良行為,區隊處罰起來也是絕不手軟的。”掘一隊宋利坡班的一名運料工說道。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讓掘一隊有效降低了各項材料成本費用。據了解,4、5月,該隊材料成本支出較同期分別降低5%、10%。
優化掘進工藝 從生產源頭降消耗
“我們不僅要在制度上勒緊‘錢袋子’,我們還要在生產的‘根兒’上節支降耗,實現低成本掘進。”為將井下一線開掘成本降到最低點,掘一隊不斷優化掘進工作面施工方案、施工工藝及巷道支護設計,從設計到施工全過程抓好節支降耗工作。
“在北翼左翼三采區運輸上山和三采區軌道上山掘進施工時,由于工作面頂板為粗砂巖和粉砂巖,采用原技術設計施工,每排頂材料定額消耗費用為1372.66元,然而通過我們對掘進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藝進一步優化后,每排頂材料消耗成本費用僅為924.5元,每排頂節約支護成本448元。”王飛介紹。
“宿科長,針對左翼2下煤左翼三采區軌道上山和運輸上山工作面現狀,我們打算將立墻半圓拱巷道改為矩形巷道掘進作業施工。這樣一來,頂網片的規格和頂板支護材料均發生改變,成本也相應得到降低。 經多次計算,我們預計采用矩形斷面支護頂幫后,可節約材料費用1萬余元。”隊長張懷印與技術科副科長宿利鵬正在就合理優化工作面支護工藝和施工方案進行商討研究。
針對2下煤左翼三采區上山頂板及巷幫圍巖變化情況,他們還將每排頂錨桿的兩端頭頂錨桿改為幫錨桿支護拱頂,節約頂錨桿支護成本7400元;根據頂板實際,合理調整頂、幫錨桿排距,節約12排頂錨桿和24排幫錨桿,累計費用5292元。此外,針對現場巷幫巖石穩定無片幫等情況時,他們還通過加大錨桿支護間排、加大底根距底板間距的方式,節約80排頂錨桿和160根幫錨桿,累計節約材料消耗費用2.78萬。
經過合理優化工作面支護工藝和施工方案,掘一隊不僅簡化了掘進施工工藝流程,降低材料成本投入,又大大提高職工工作效率。
優化機電設備 從技術創新增效益
“開掘未動 機電先行”。在掘進作業中,機電設備是否“給力”直接影響著工作面的掘進進度和效率。而技術創新是機電設備深度挖潛的“秘訣”所在。
3月11日,132下01運輸巷工作面的一部30°大拐彎皮帶徹底“火”了。——這部皮帶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實現高效運行,它是如何做到的?
132下01運輸巷為沿斷層掘進,光拐彎就達3處,分別是右拐8°,右拐11°和右拐18°。其中右拐11°和右拐18°為“無縫銜接”,從而形成了一個將近30°的大彎。一般情況下,皮帶拐彎的最大角度為18°,超過這個度數皮帶是不能正常運轉的。
“這就好比直行道正常行駛的汽車,突然打了方向盤......一旦皮帶拐彎角度過大,很有可能會頻繁出現甩煤、拋帶、斷架等等現象。”張懷印介紹,“為了提高進尺效率,我們對皮帶拐彎的方式進行了大膽創新。在繼續沿用了以前發明的拐彎H架和拐彎縱梁的基礎之上,我們利用圓的半徑原理,讓皮帶根據巷道的走向,配合皮帶的頂底抗偏輥,實現了拐彎。同時,對皮帶拐彎縱梁進行了改進,增加了固定抗偏輥孔眼的數量,進一步改善了皮帶拐彎的效果。”
“皮帶拐彎過大,易發生皮帶對折 ,怎么辦?”又一個問題出現。
掘一隊攻關小組根據皮帶拐彎角度,對皮帶頂底抗壓輥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改良,制作了“內外雙向抗壓輥裝置”。該裝置由原來的單一抗壓輥“一分為二”,“變身”為內外雙向抗壓輥。通過內外雙向抗壓輥壓住皮帶的方式,皮帶對折的問題迎刃而解。
這部可以實現30°拐彎的皮帶,不僅刷新了葛泉礦最大拐彎皮帶的運行紀錄,而且替代了多部設備,降低了人工成本。據估算,每年可節省費用50余萬元。
作為葛泉礦王牌掘進隊伍,掘一隊堅定地走在低成本掘進的路上,取得了累累碩果。未來,他們將繼續奮斗,為企業的美好發展不斷貢獻力量。(岳長暉)